福建用戶提問:5G牌照發放,產業加快布局,通信設備企業的投資機會在哪里?
四川用戶提問: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云計算企業如何準確把握行業投資機會?
河南用戶提問:節能環保資金缺乏,企業承受能力有限,電力企業如何突破瓶頸?
近年來,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增長點。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商用車車聯網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8%,滲透率預計達到62%。
近年來,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增長點。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達到3878億元,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3.67%。預計到2024年,這一數字將攀升至5430億元,用戶規模超過3.8億輛,市場滲透率有望突破75%。商用車領域同樣增長顯著,2025年中國商用車車聯網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0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8%,滲透率預計達到62%。
從細分領域看,乘用車市場是車聯網應用的主陣地。2022年,搭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網聯乘用車新車銷售量達700萬輛,同比增長45.6%,市場滲透率提升至34.9%。商用車領域則聚焦于物流運輸效率的提升,通過車聯網技術實現車輛監控、調度優化和油耗管理,推動物流成本降低和運營效率提高。
5G與C-V2X技術融合:2024年被視為“5G-A商用元年”,國內三大運營商實現5G-A網絡規模部署,為車聯網提供低時延、高帶寬、高可靠性的通信支持。C-V2X(蜂窩車聯網)技術逐步成熟,實現車與車(V2V)、車與路(V2I)、車與云(V2C)的實時信息交互,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和管理智能化水平。
車路協同與自動駕駛:多地推進“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如湖北襄陽、浙江德清、廣西柳州等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探索車路協同應用場景。自動駕駛技術從L2+級輔助駕駛向L4級有條件自動駕駛過渡,依托高精度地圖、多傳感器融合和車載計算平臺,推動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云計算與邊緣計算結合:車聯網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云計算平臺與邊緣計算協同處理海量數據,支持實時交通調度、車輛預測與路徑規劃。例如,百度Apollo平臺的“蘿卜快跑”項目,通過云端與邊緣計算融合,實現無人駕駛汽車在復雜城市環境中的實時感知與動態決策。
國家戰略支持:政府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等政策文件,明確將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
安全標準升級:2025年4月,《車聯網網絡安全異常行為檢測機制》(GB/T45181-2024)正式實施,要求車企及供應鏈建立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實時監控異常行為,防止數據泄露和車輛被遠程控制。
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車聯網協同服務綜合監測平臺建設,加快智慧停車、自動駕駛等應用場景落地,提升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網聯化水平。
上游:包括RFID/傳感器、定位芯片、通信模塊等元器件制造商,如華為、中興通訊等提供5G通信模組,支持車聯網高效數據傳輸。
中游:涵蓋終端設備制造商(如車載單元OBU供應商萬集科技、大唐電信)、汽車生產商(比亞迪、蔚來等自主品牌加速智能化布局)、軟件開發商(四維圖新、東軟集團聚焦高精度地圖與車載軟件)。
下游:涉及TSP(車聯網服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內容提供商(騰訊、阿里提供車載娛樂與信息服務)、移動通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部署車聯網專用網絡)。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布《2025-2030年中國車聯網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分析
科技巨頭:華為、騰訊、百度、阿里依托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地圖數據優勢,提供車聯網解決方案。例如,華為推出端云協同解決方案,支持車企構建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系統。
傳統汽車技術企業:四維圖新、東軟集團、高鴻股份聚焦高精度地圖、車載軟件與模組研發,東軟集團車聯網相關業務營收超15億元。
車企與造車新勢力:比亞迪、蔚來、小鵬等自主品牌加速智能化轉型,比亞迪DiLink智能網聯系統已搭載于多款車型,支持車輛遠程控制、車家互聯等功能。
國外企業:歐美品牌憑借技術積累占據高端市場,如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保持領先,其FSD(完全自動駕駛)系統通過海量數據優化算法。國內企業通過性價比和本土化服務爭奪中低端市場,例如在商用車領域,本土企業更熟悉國內物流場景需求,提供定制化車聯網解決方案。
沿海地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聚集了華為、騰訊、四維圖新等龍頭企業,依托人才、技術和產業鏈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例如,上海是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在嘉定區建設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
必一運動
中部地區:湖北、貴州、廣西等地依托政策支持與場景優勢,打造車聯網先導區。湖北襄陽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吸引華為、東風汽車等企業布局,推進車路協同示范應用。
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截至2025年,工信部已支持湖北(襄陽)、浙江(德清)、廣西(柳州)、江蘇(無錫)、天津(西青)、湖南(長沙)、重慶(兩江新區)創建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乘用車市場:科技巨頭與車企合作深化,例如百度與吉利合作推出集度汽車,搭載Apollo智能駕駛系統;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打造問界品牌,融合鴻蒙座艙與DriveONE電驅技術。
商用車市場:聚焦物流運輸效率提升,一汽解放、東風商用車等企業推出車聯網管理平臺,實現車輛監控、油耗分析與調度優化。
特定場景:在港口、礦區等封閉場景,自動駕駛技術率先落地。例如,西井科技在港口推出無人集卡,通過車路協同實現高效運輸;踏歌智行在礦區部署自動駕駛礦車,提升作業安全性與效率。
5G-A與C-V2X深化應用:5G-A網絡將支持更復雜的車聯網場景,如密集城區環境下的低時延通信;C-V2X技術將與高精度定位、地圖數據融合,提升自動駕駛可靠性。
車路協同與智慧城市融合:車聯網與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深度綁定,實現紅綠燈信號協同、道路施工預警等功能。例如,在浙江德清,車聯網系統與智能交通信號燈聯動,優化路口通行效率。
跨領域技術集成: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將與車聯網結合,推動商業模式創新。例如,基于區塊鏈的車聯網數據交易平臺,可實現數據安全共享與價值挖掘。
共享出行:車聯網技術支撐共享汽車調度與用戶體驗優化。例如,滴滴青桔單車通過車聯網技術實現車輛狀態監控與智能調度,提升運營效率。
物流運輸:在干線物流領域,車聯網技術實現車隊管理、路徑規劃與油耗監控。滿幫集團通過車聯網平臺連接貨主與司機,降低空駛率與物流成本。
智慧城市:車聯網與智慧停車、交通管理融合,例如深圳試點“智慧停車+車聯網”項目,通過車載設備引導駕駛員快速找到空車位。
安全標準升級:隨著《車聯網網絡安全異常行為檢測機制》實施,車企需構建全生命周期安全防護體系,覆蓋車輛研發、生產、運營各環節。
國產技術替代:推動車載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部件自主可控,降低對外依賴風險。例如,地平線推出國產車載AI芯片,已應用于多款量產車型。
用戶隱私保護:加強數據加密與權限管理,防止車輛數據泄露。例如,部分車企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匿名化處理,保護用戶隱私。
國內標準體系:政府推動《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落地,統一通信協議、數據接口等標準,促進產業鏈協同。
國際合作:中國車企與科技企業參與國際車聯網標準制定,推動C-V2X技術成為全球主流。例如,華為聯合歐洲企業推進5G-V2X標準國際化。
海外市場拓展:中國車聯網企業加速“出?!保绱蠼囕d系統與海外車企合作,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中車時代電動將車聯網技術應用于海外公交系統。
復合增長率: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5%,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新能源汽車驅動: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首次超過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作為車聯網天然載體,將推動車聯網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商用車市場潛力:物流運輸領域對降本增效需求迫切,車聯網技術將深度滲透貨車、專用車等細分市場。
硬件升級:車載傳感器、計算平臺性能提升,例如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將推動L3級自動駕駛普及。
軟件與服務創新:高精度地圖、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軟件實現國產化突破,例如四維圖新與華為合作開發自動駕駛地圖。
商業模式變革:從硬件銷售向“硬件+軟件+服務”轉型,例如特斯拉通過OTA升級持續為車輛增加功能,創造持續收益。
科技巨頭與車企合作加深:華為、騰訊等科技企業從解決方案提供商向生態構建者轉型,與車企共建聯合實驗室,加速技術迭代。
新興企業聚焦細分市場:在特定場景(如低速無人配送車、礦區自動駕駛)涌現創新企業,例如毫末智行聚焦末端物流場景,已部署超千輛無人配送車。
國際競爭加?。簹W美車企加速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例如大眾集團推出CARIAD軟件平臺,整合全球研發資源;中國車企需通過技術輸出與品牌國際化應對挑戰。
基礎設施升級:政府加大5G網絡、智慧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例如2025年計劃新建超10萬公里智能網聯道路。
法規與標準完善:針對自動駕駛責任認定、數據安全等新問題,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規,為商業化應用提供法律保障。
產城融合深化:車聯網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協同發展,例如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車聯網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交通、能源、信息等系統深度融合。
2025年是中國車聯網行業發展的關鍵節點,市場規模、技術成熟度與競爭格局均呈現新特征。在政策推動、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共振下,車聯網將從“輔助駕駛”向“自動駕駛”邁進,從“單一功能”向“多場景服務”延伸。未來,中國車聯網企業需聚焦技術創新、生態構建與安全防護,在全球化競爭中占據優勢,助力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智能交通與智慧城市提供核心支撐。
如需獲取完整版報告及定制化戰略規劃方案,請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2025-2030年中國車聯網行業競爭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3000+細分行業研究報告500+專家研究員決策智囊庫1000000+行業數據洞察市場365+全球熱點每日決策內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