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運動:產研:毫米波雷達芯片產業鏈透視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基于毫米波頻段實現目標探測、測距、測速和成像的傳感器技術,具有高分辨率、抗干擾能力強、全天候工作等優勢。
2.隨著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技術的發展,毫米波雷達將在智能交通、自動駕駛與物聯網感知中發揮越來越核心的作用。
3.目前,全球毫米波雷達芯片市場由海外巨頭主導,如英飛凌、恩智浦、德州儀器等,但國產廠商如加特蘭、矽杰微等正逐漸崛起。
4.未來,毫米波雷達技術趨勢包括高頻段化推進、芯片高度集成化、4D成像崛起和AI賦能等,有望推動全鏈路國產化。
歡迎關注下方公眾號阿寶1990,本公眾號專注于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每天給你一篇汽車干貨,我們始于車,但不止于車。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基于毫米波頻段(30-300 GHz,對應波長1-10 mm)實現目標探測、測距、測速和成像的傳感器技術。毫米波雷達的關鍵技術包括調頻連續波(FMCW)、高增益天線陣列、小型化MMIC集成、高分辨率波束形成等。其工作原理為通過天線發射毫米波,接收反射回波后分析目標的距離、速度和方位信息。
毫米波雷達具備高分辨率、抗干擾能力強、全天候工作等優勢,已廣泛應用于軍事、汽車、無人機、工業、醫療、氣象等領域。在半導體、天線、算法等多環節的協同推動下,其將在智能交通、自動駕駛與物聯網感知中發揮越來越核心的作用。
車載毫米波雷達按距離分主要以 SRR/MRR/LRR 三種為主,來源:瑞薩官網
遠程雷達(LRR):≤250米,支持自適應巡航(ACC)、自動緊急制動(AEB)、車道偏離預警(LDW)等縱向安全功能。
由于SRR、MRR和LRR在近距離存在盲區,常與超聲波雷達協同使用。USRR在功能上與超聲波雷達高度重合,并有替代趨勢。例如,下一代AK2超聲波雷達探測距離提升至7米,最小盲區僅10厘米,大幅提升近距離探測能力。
角雷達(多為SRR):位于車身兩側及后部,識別橫穿目標并實現BSD、變道輔助;
前雷達(常為MRR或LRR):安裝于前格柵或保險杠,主要執行ACC、AEB等功能。
按工作頻段,毫米波雷達主要分為24GHz與77GHz兩類。77GHz憑借更高的測距、測速與測角精度,已成為主流方案。為釋放24GHz頻段用于電信、射電天文等領域,歐美監管機構如FCC、ETSI已于2022年起禁用24GHz寬帶汽車雷達。中國工信部亦自2022年起禁止生產和進口24.25-26.65GHz頻段的汽車雷達,僅保留24.05-24.25GHz窄帶產品,并規劃76-79GHz為汽車雷達系統專用頻段,進一步推動77GHz產業發展。
車載毫米波雷達主要使用 4 個工作頻段:24GHz 和 77GHz,來源:瑞薩官網
4D毫米波雷達在傳統距離、速度、角度之外增加高度維度,可輸出高分辨率點云和靜態物體識別能力,廣泛應用于高階自動駕駛感知系統。
4D毫米波雷達通過增加俯仰角維度,實現高精度三維成像及運動目標軌跡識別,有效克服傳統毫米波雷達的局限。其在AEB、FCW、ACC等ADAS功能中實用性顯著增強,已成為L2級ADAS向L3甚至L4/L5級自動駕駛演進的關鍵支撐。
毫米波雷達的發展歷程可追溯至20世紀40年代,最初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二戰期間,英國部署毫米波對空雷達,美國MIT輻射實驗室也對微波雷達系統作出基礎性貢獻。50年代起,毫米波雷達開始用于機場交通管制和船用導航,但受限于功率效率低、傳輸損耗大、器件不成熟,發展一度停滯。
70年代中期,雪崩二極管、磁控管等器件的突破提高了雷達性能,微波相控陣雷達實現了精確跟蹤。毫米波雷達被用于導彈制導、戰場監視等。同期,德國博世等企業嘗試將毫米波雷達用于汽車防撞系統,雖然未立即商用,卻奠定了技術基礎。
進入8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推動毫米波雷達小型化和成本下降,歐洲推動智能交通計劃,加快車載雷達研發。90年代,24GHz毫米波雷達開始商用,應用于自適應巡航和碰撞預警系統。與此同時,毫米波雷達拓展至無人機、工業自動化、醫療成像、氣象監測等領域。
2000年后,射頻芯片工藝進步加速了雷達的普及。鍺硅(SiGe)工藝使雷達成本下降,提升動態范圍和性能。2016年,德州儀器推出基于RFCMOS的77GHz毫米波雷達芯片,所有射頻元件集成在單顆MMIC上,進一步降低成本。此后,各大廠商紛紛轉向RFCMOS工藝,推動毫米波雷達走向“平民化”,也為4D毫米波雷達的上車提供可能。
在中國,毫米波雷達發展迅速。2013年24GHz毫米波雷達引入國內,國產廠商如經緯恒潤、威孚高科等在4D雷達技術取得突破。國內高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在信號處理、成像算法方面推動產業鏈本地化。
近年來,隨著汽車智能化、ADAS系統與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毫米波雷達芯片市場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根據Yole Développement數據,2021年全球車載雷達市場規模為58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增至128億美元,CAGR為14%。其中,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4D成像毫米波雷達和成像雷達,分別預計達到35億美元和43億美元,CAGR分別為48%和109%。
目前全球毫米波雷達芯片市場仍由海外巨頭主導,主要玩家包括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德州儀器(TI)、意法半導體(ST)等。根據2025年預測數據,英飛凌與恩智浦合計市占率超過50%,TI與ADI分別占據約15%和10%的份額,構成了技術壁壘極高的寡頭格局。
不過,部分海外初創企業如Uhnder、Arbe等也通過差異化技術(如數字編碼調制、多通道收發陣列)在高端市場實現突破,尤其是在4D成像雷達領域迅速崛起,展現出技術路徑多樣化的趨勢。
在中國市場,隨著國產替代戰略的推進,本土廠商快速崛起。2024年,國內供應商在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的合計份額已達到13.3%。代表企業包括加特蘭微電子、矽杰微電子、岸達科技、隔空微電子等。其中,加特蘭推出全球首款基于CMOS工藝的77GHz雷達芯片,并獲得AEC-Q100車規認證,成功進入比亞迪、吉利等主機廠供應鏈;矽杰微電子則聚焦24GHz與60GHz芯片,在智能家居與安防監控市場出貨領先。
MMIC是毫米波雷達的“心臟”,集成低噪聲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PA)、混頻器等關鍵模塊,具備低損耗、高動態范圍、強抗干擾等特性,是4D成像雷達的性能核心。當前全球市場主要由恩智浦、英飛凌、德州儀器等壟斷,市場占有率超過70%。
國產方面,加特蘭微、矽杰微等企業正在推進替代化,已實現部分國產化,但在工藝成熟度、良率控制等方面仍有差距。
隨著制造工藝演進,MMIC正由砷化鎵(GaAs)、鍺硅(SiGe)等化合物半導體工藝,逐步轉向硅基CMOS工藝。CMOS具備低成本、高集成度優勢,可將射頻收發、信號處理等模塊整合于單芯片內,顯著提升性能并降低封裝復雜度。恩智浦已發布28nm CMOS毫米波芯片,較上一代45nm產品性能顯著提升。芯片制造本身也成為MMIC產業的關鍵壁壘。
毫米波信號對PCB及天線的傳輸性能要求極高,需選用低介電損耗材料如Rogers RO3003等,以確保信號完整性和抗干擾能力。國內滬電股份、生益電子等廠商在高頻PCB領域已建立基礎,但高端基材仍依賴進口。天線設計需兼顧小型化、波束成形與MIMO布局,技術難度高。
DSP芯片約占整體成本20%,目前仍由海外廠商主導,如賽靈思、NXP。國內企業則聚焦算法優化,如多目標識別、動態抗干擾、弱信號檢測等,提升目標分類與場景理解能力。4D成像雷達中,“點云+速度場”融合處理正成為技術主流,依賴深度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實時智能感知。
模組封裝作為連接芯片與系統的關鍵中間環節,對雷達性能影響顯著。eWLB(晶圓級封裝)技術可降低射頻鏈路損耗,AiP(天線集成封裝)則實現雷達模組小型化、集成化趨勢。
加特蘭已全球首發毫米波AiP SoC方案,中國電科38所研發的77GHz模組則實現10路天線單封裝集成,探測距離達38.5米,處于全球領先水平,代表國內企業在系統集成方面的快速突破。
國際市場仍由博世、大陸、安波福等Tier1巨頭主導,三者合計市占率超68%,在高精度前向雷達領域優勢明顯。
國內企業正在奮起直追:森思泰克以高性價比占據出貨領先地位,華為推出4D成像雷達并布局前裝市場,德賽西威、長光華芯等也逐步形成量產能力。整體來看,國內廠商在精度、可靠性方面仍有追趕空間,但在中低端市場具備較強替代潛力。
毫米波雷達是ADAS及L2+/L3自動駕駛的核心傳感器,可實現自適應巡航、盲區檢測、變道輔助等功能。4D成像雷達支持縱向探測距離達300米以上,目標識別維度擴展至三維空間+速度,提高智能駕駛安全性。
無人機雷達市場在軍用主導下成熟,近年來工業級與消費級增長迅速。2023年全球無人機雷達市場接近100億元,主要應用于低空避障、路徑規劃等。
安防監控領域,中國2023年毫米波安防雷達市場規模達13.68億元,占整個安防雷達市場76%。其全天候、穿透性強的優勢,使其在室外監控、邊界防御等場景中逐漸替代紅外/視頻監控方案。
毫米波雷達在智能家居中的應用日益豐富,如手勢識別、跌倒檢測、呼吸心率監測等非接觸式傳感場景。其在嬰兒看護、睡眠監測、老年人看護等醫療健康場景中具有廣闊前景,未來或成為新一輪增長引擎。
毫米波雷達MMIC芯片是毫米波雷達系統的關鍵基礎器件,它通過半導體工藝在半絕緣襯底上集成多個射頻模塊,如LNA、PA、混頻器、VCO、調制器、檢波器等,實現毫米波信號的調制、發射、接收與回波處理,具備頻帶寬、噪聲低、功率大、抗干擾強等優勢。
近年來,隨著智能駕駛、智慧交通、工業感知等新興需求快速發展,毫米波雷達特別是具備高分辨率的4D成像雷達迎來高速發展期,MMIC芯片的重要性持續上升。
目前全球毫米波雷達MMIC芯片市場仍由海外企業主導。TI(德州儀器)、NXP(恩智浦)、Infineon(英飛凌)、Renesas(瑞薩電子)等廠商憑借深厚的射頻技術積累和先發優勢,在產品穩定性、集成度、產業鏈綁定方面建立了穩固壁壘。
TI是4D毫米波雷達的重要推動者。2018年推出基于AWR2243的FMCW多芯片級聯成像方案,2022年發布AWR2944 SoC,性能進一步提升,廣泛應用于中高端車載雷達。
英飛凌則在2020年與傲酷聯合推出RXS816xPL系列可級聯芯片,進入4D成像雷達市場。其SiGe RF芯片廣泛用于前向雷達和多傳感融合系統。
NXP于2020年底發布TEF82xx RFCMOS單芯片,支持MIMO調制和波束控制,已在多款4D雷達中實際應用。
瑞薩電子通過收購印度Steradian公司,2022年推出RAA270205芯片,配備4T4R天線,面向ADAS和自動駕駛場景,預計2024年進入量產。
此外,ST、ADI、Onsemi等企業也提供各類雷達射頻和處理芯片,覆蓋24GHz至81GHz頻段,應用于自動駕駛、智能制造、安防雷達等領域。
毫米波雷達 MMIC 供應商積極布局 4D 成像毫米波雷達射頻芯片,來源:TI官網、NXP官網、英飛凌官網、瑞薩電子官網
雖然中國在毫米波雷達芯片領域起步較晚,核心技術長期依賴進口,但隨著政策鼓勵、市場需求和產業投資共同驅動,國產MMIC芯片廠商近年來取得明顯突破,部分已實現量產或進入主流市場驗證階段,尤其是在77GHz以上的高頻4D成像雷達芯片方面初步建立技術能力。
作為國內毫米波雷達芯片的領軍企業,加特蘭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首家量產77GHz CMOS雷達芯片的企業,產品通過車規AEC-Q100認證,進入上汽、吉利等主機廠。公司產品覆蓋射頻前端、SoC、SoC+AiP等五大系列,適配車載、工業、安防等多種場景。
其2022年發布的Andes系列SoC為面向高端4D成像雷達的旗艦產品,支持4T4R架構,集成DSP、RSP和多核CPU,支持靈活級聯。該系列具備高算力、低功耗、高集成的優勢,在國內率先提供端到端的毫米波雷達系統級芯片方案。
矽杰微電子產品覆蓋24/60/77GHz頻段,主打SRK系列SoC方案,支持生命體征檢測與存在感知,具備良好的平臺兼容性和可靠性。目前累計交付芯片超百萬顆,廣泛用于汽車、智能家居、無人機等領域。
公司推出MVRA188,為全球首款8T8R單芯片4D成像雷達MMIC,采用LOP封裝,集成度高,數據接口帶寬高達24Gbps,探測距離超250米。產品應用于高端前向雷達,定位于新一代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以相控陣架構提升雷達角分辨率,其ADT2001為全球首款支持虛擬孔徑技術的77GHz CMOS芯片,支持16T16R,探測精度達厘米級,已用于車載和高端安防領域。
其它相關企業還包括微度芯創、晟德微電子、牧野微、矽典微等,這類企業聚焦不同細分賽道,從工業流速檢測、人體安檢成像、車載雷達、消費級感知雷達到全覆蓋。如矽典微主打24GHz超低功耗SoC,支持生命存在級的靜止人體存在感知。晟德微的Kestrel342支持5GHz掃頻和4D成像,通過車規認證。
加特蘭用于 4D 成像毫米波雷達的 Andes SoC 發布,來源:加特蘭官網
毫米波雷達MMIC芯片是未來智能感知系統的重要基石,其市場潛力和技術壁壘并存。國際巨頭在技術上仍占主導,但國內廠商正逐步縮小差距,部分已實現“從0到1”的技術突破,向“從1到10”的產業化邁進。隨著4D成像、系統級集成、國產替代等趨勢持續演進,MMIC芯片產業或將在未來幾年迎來加速躍遷期。
作為毫米波雷達系統的大腦,毫米波雷達信號處理芯片負責接收、調制與解調高頻雷達信號,并完成一系列數字信號處理任務,是實現雷達智能感知能力的關鍵組件。毫米波雷達信號處理芯片的供應商與MMIC芯片的供應商有很大一部分重合。
毫米波雷達芯片典型功能包括目標檢測、速度測量、距離計算、角度提取與跟蹤識別等。芯片一般由前端射頻(MMIC)與后端數字信號處理模塊組成,后者涵蓋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微控制單元(MCU)以及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等計算核心。
汽車電子:支持ADAS系統中的盲點檢測、自動緊急制動(AEB)、自適應巡航(ACC)等功能,助力L2+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
配套處理器:TC3x/TC4x系列MCU,內嵌SPU與PPU,支持4D雷達與深度學習推理;
產品布局:STRADA系列(24GHz與77GHz),滿足中遠距離探測;
國產毫米波雷達信號處理芯片在射頻前端(MMIC)已實現量產突破,多家企業具備24/77GHz芯片供應能力,CMOS工藝逐漸成為主流。然而,數字信號處理核心芯片(如DSP、專用處理器)仍依賴進口,算法和算力與國際領先水平存在差距。未來需通過工藝升級、生態合作和算法創新,推動全鏈路國產化。
毫米波雷達正由傳統24GHz向77GHz(76–81GHz)過渡,后者帶寬達4GHz,具備毫米級距離分辨率與±0.1°角精度。部分企業更向140GHz高頻探索,以滿足更細膩點云感知與遠距探測需求。盡管高頻段帶來信號衰減與材料工藝挑戰,但在高階自動駕駛和城市感知中前景廣闊。
毫米波雷達芯片正從分立設計(MMIC+DSP+MCU)向全集成SoC演進,集成收發模塊、信號處理、控制及AI單元于一體,大幅簡化系統架構、降低成本與功耗。TI AWR2944、NXP SAF85xx、加特蘭Andes、Uhnder RoC等均為代表產品。
此外,AiP(封裝內嵌天線)技術推動模塊小型化,進一步節省PCB空間、簡化調試流程。相較之下,多芯片級聯方案雖通道數高,但系統復雜;而單芯片多通道設計(如Vayyar)提升密度但面臨高設計難度。
4D毫米波雷達可同時輸出距離、速度、水平與垂直角度四維信息,構建稠密點云,識別精度超95%。其成像能力接近激光雷達,但具備更強抗干擾性與更優性價比,逐漸成為多傳感器融合的關鍵組件。
芯片正集成NPU、PPU等AI算力模塊,支持本地智能處理,實現目標檢測、軌跡預測等高階功能。如加特蘭Andes內建AI加速器,用于行為分析和復雜環境識別;安霸CV3則融合高算力與雷達處理能力,支撐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運行。
馬斯克曾激進地推行“純視覺”自動駕駛策略,聲稱“雷達是多余的”。其理論基礎包括成本優化(毫米波雷達每顆成本約500元)、攝像頭數據同源性更利于模型訓練等。然而,2021-2022年全面取消雷達后,用戶反饋暴露出系統的諸多問題:
誤剎車頻發:NHTSA數據顯示“幽靈剎車”投訴激增3倍,復雜結構場景下表現尤差;
極端天氣下失效:暴雨、暴雪下視覺誤判率高達12%,而毫米波雷達依然維持90%以上的穩定性。
雖然馬斯克仍稱激光雷達為“拐杖”,但4D雷達在全天候性能與系統集成成本方面展現出更優解。例如,毫米波在雨霧中衰減3dB/km,而1550nm激光可達20dB/km;硬件成本僅提升約2%,遠低于激光雷達方案的15%。
在現實壓力下,特斯拉于HW4.0中重新引入新一代4D毫米波成像雷達。2024年,馬斯克表態“只忠于物理定律,而非特定傳感器”,HW4.0預留雷達與激光雷達接口,并支持多模態融合,使障礙物漏檢率從0.8%降至0.12%。
在特斯拉的影響下,全球市場適配需求也推動其戰略微調。Waymo、Cruise等開始評估4D雷達替代激光雷達的可行性,預計至2026年L4方案中激光雷達數量將從4-5顆減至1-2顆。4D雷達市場規模將由2023年的3.2億美元增長至2027年的28億美元。
特斯拉通過自研芯片(與三星合作開發5nm RFIC),將4D雷達成本控制在100美元以下,相較外購方案降低60%,保障垂直整合優勢。
中國企業也在迅速追趕。比亞迪的“天神之眼C”系統以3000元級別普及高階智駕,搭載5個4D毫米波雷達、12攝像頭和12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成本被壓至每顆100元左右,自研與本土供應鏈(如加特蘭微、承泰、森思泰克)是關鍵因素。目前所用的CAL77S344 SoC由加特蘭微提供,集成度高、滿足ISO 26262功能安全要求,雖然為4發4收中低配方案,但已足夠支撐大部分智駕需求。
隨著毫米波雷達芯片正從傳統“測距器件”升級為“智能感知系統”的核心,系統復雜度與算力需求不斷提升,對芯片架構、工藝與算法集成提出更高要求。雖然目前國際廠商(TI、NXP、英飛凌、ST、博世)憑借成熟車規產品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展望未來,國產毫米波雷達芯片如加特蘭、矽杰微在SoC與AiP技術上具備先發優勢,同時將逐漸將應用從車載向多元場景實現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