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由無人機公司孵化的車載業務,大疆車載用不到8年時間,成了智能駕駛賽道的一匹黑馬。
與科技大廠、智駕供應商和主機廠相比,大疆進軍智能駕駛領域,擁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其智能駕駛業務的核心技術來自無人機技術,大疆為飛行器提供空間識別和標定的開發了雙目避障系統,這些在感知、定位、決策、規劃等方面的技術積累,幫助大疆順利遷移到智能駕駛領域,成為大疆車載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通過降低硬件成本和算法優化,大疆為車企提供平價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并與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眾、比亞迪、奇瑞等多家車企達成合作,預計2024年將有超過20款搭載大疆車載系統的車型上市。
從行業影響力來看,大疆車載的崛起,推動了智能駕駛行業的成本競爭,促使其他公司也開始關注低成本、高性能的解決方案,為智能駕駛的普及打下了基礎。
大疆進軍智能駕駛領域始于2015年,大疆在美國硅谷設立了一個擁有1000多平米辦公室的研發中心,聘請特斯拉前自動駕駛系統工程總監達倫·里卡爾多(Darren Liccardo)和蘋果前天線設計團隊負責人羅布·施魯伯(Rob Schlub)加入。
基于里卡爾多過去在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經歷,隨后兩年時間里,大疆籌建自動駕駛汽車部門和研發團隊的消息不斷傳出,但均被官方否認。
2016年,大疆正式成立車載項目團隊,最初規模不足10人,初期成員主要來自飛控和視覺部門,由沈劭劼領導,馬陸負責協調大疆內部資源支持,團隊同時探索L2和L4兩條路線。
但在硅谷那邊,由于早期嘗試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里卡爾多在2017年年中離開大疆,幾個月后,施魯伯也離開了。
2019年,大疆與一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確認合作關系;對研發體系的整頓調整后,大疆車載成為大疆內部獨立的事業部,L2與L4路線年CES大會,大疆內部孵化的子公司Livox覽沃科技發布Horizon(地平線)兩款低價激光雷達產品,大疆自動駕駛業務初次進入大眾視角。
2021年,大疆車載的L4團隊被并入L2團隊,公司集中資源發展L2級別自動駕駛;4月12日,大疆正式推出旗下智能駕駛業務品牌「大疆車載」,加入智能駕駛賽道。
2022年9月,首款大疆智駕的量產車型寶駿KiWi EV上市,大疆智駕系統正式「上車」落地。
2023年7月,大疆車載推出全新一代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名為「成行」,該平臺通過「強視覺在線實時感知、無高精地圖依賴、無激光雷達依賴」等特點,實現包括城區記憶行車/ 城區領航駕駛在內的L2+智能駕駛功能。
必一運動
2023年,大疆車載部門從大疆拆分出來,成立「深圳市卓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獨立運營。
2023年,大疆車載部門正式從大疆拆分出來,成立「深圳市卓馭科技有限公司」,朱露擔任總經理兼法人代表,馬陸擔任監事,團隊由沈劭劼領導,馬陸負責協調大疆各部門支持車載團隊。大疆仍是卓馭科技的股東,原大疆車載團隊也獲得了相應股份。
公開信息顯示,大疆車載團隊從2020年底的500人,一年后翻了一倍至超1000人。其中,近70%為研發人員,90%工程師來自知名OEM和Tier 1廠商,碩博比例達到87%,智能駕駛相關領域的專利已經超過1500項。
:大疆車載負責人,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機器人、無人飛行器領域的多傳感器信息融合、計算機視覺、狀態估計、自主導航等。
:2014年博士畢業于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業,博士研究方向是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2016年加入大疆,目前在大疆車載部門主要做團隊管理工作,負責業務交付、人事任命等。
:大疆車載規控組負責人,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機器人實驗室,曾參與Waymo的無人車規劃,2020年初加入大疆車載團隊。
:感知組負責人,2017年6月從清華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加入大疆擔任算法研究員,向馬陸匯報。
: 以華為、小鵬汽車為代表,強調通過高算力芯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高精地圖等多種傳感器融合,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安全性更高,但成本也相對較高。
: 以特斯拉、大疆車載為代表,主張通過算法優化,減少對高成本硬件的依賴,以低成本方案實現高階智能駕駛功能,主打性價比。大疆車載的技術路線屬于后者,其核心策略是通過優化算法,降低對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的依賴,以較低的硬件成本實現L2+級別的城市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并逐步將L3級自動駕駛功能下放到更低價位的車型上。
商業策略上,大疆車載選擇打「極致性價比」的牌,通過開發低成本、高性能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打入市場,使售價15萬元以下的車型也能使用。
曾有媒體人士表示,「大疆車載的智駕方案支持行泊一體,成本區間定在了5000元到15000元,與市面上動輒數萬元起步的激光雷達方案相比,大疆的成本優勢遙遙領先。」
:大疆車載的解決方案將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的算力需求降低至20TOPS,甚至可以只用7-9顆攝像頭搭配32TOPS算力的自動駕駛芯片實現區域記憶行車功能,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讓15萬元以下的車型也能負擔得起高階智能駕駛功能。
:高精地圖的測繪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需要不斷更新,成本高昂。「成行」不依賴高精地圖,現在也有越來越多車企開始宣傳無圖智駕方案,以擺脫對高精地圖的依賴。
:大疆車載的方案可以減少甚至完全不使用成本較高的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據德邦證券的信息顯示,傳統毫米波雷達單顆成本一般在250元至400元之間,而激光雷達的單顆成本則高達6000元至7000元。此外,大疆車載與車企保持
,大疆車載負責人沈邵劼曾表示:「我們更多秉承的是如何讓車企以盡量低的代價,來獲得想要的智能駕駛產品。這里的代價既包括BOM成本,也包括開發成本。具體展開,我們既有全棧式交付,即傳感器+域控+軟件,也有雙目+域控、再集成額外其他傳感器的半全棧交付,也會有我們把軟件寫在其他家的域控上面,再進行功能落地的合作模式,甚至還有一些更深入的合作模式。」
通過以上策略,大疆車載將高階智能駕駛方案的成本壓縮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使其產品在價格上極具競爭力,吸引了眾多車企的合作意向。
大疆車載的系統產品主要基于「成行平臺」,主要面向8-20萬元級別的車型市場——該市場占據了國內車市7成份額。
該平臺最大特點是低成本、高性能和靈活性,旨在將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普及到更多車型上。
使用7顆攝像頭和算力為32TOPS的德州儀器芯片,可以實現高速NOA和城市記憶領航功能。該方案硬件成本僅需5000元,已在寶駿云朵、奇瑞iCar03和悅也Plus等車型上量產。
使用7顆攝像頭和算力為100TOPS的高通驍龍8650芯片,可以實現無高精地圖、無激光雷達的城市領航功能。該方案硬件成本僅需7000元,預計2024年第三季度量產。
使用10顆攝像頭、高通驍龍8650芯片和「激目」系統(慣導三目及激光雷達總成),可以實現全場景高階輔助駕駛,硬件成本約8000元。該方案預計2025年底開始上車。
早期,大疆車載主要依靠雙目視覺技術,通過兩個攝像頭模擬人眼,可以感知物體的距離和深度信息,實現避障等功能。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大疆車載開始引入更多傳感器,如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以提升系統在不同場景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大疆車載推廣的「成行平臺」的升級版和高配版,目標是將城市NOA功能普及到15萬元級別以上車型,同時,大疆車載也在探索激光雷達技術。
今年3月,大疆車載發布了「慣導三目及激光雷達總成」技術,簡稱「激目」,該系統將于2025年開始上車,與L3異構域控制器組合配置,有望在2026年左右,將L3級自動駕駛能力下放到25萬元左右級別的車型。
2023年8月,有消息稱大疆車載團隊在接受外部融資。據某投資人透露,大疆車載團隊認為,經過兩輪融資后其估值可達15億美元。
2024年1月,據36kr報道,大疆車載收到了比亞迪與一汽的明確投資意向,目前各方正在融資流程,未來將聯合研發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總的來看,大疆車載憑借其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以及「極致性價比」的市場策略,成功切入智能駕駛領域,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商業成果。
其低成本、高性能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不僅填補了中低端車型市場的空白,也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加普及化和平民化的方向發展。
在技術層面,純視覺方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需進一步驗證和提升。在市場層面,隨著越來越多競爭對手進入這一領域,大疆車載需要不斷創新和優化其產品,以保持競爭優勢。此外,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質量控制,如何在與車企合作的同時保持自身的技術獨立性,都是大疆車載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