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勝利收官,20個不同型號的人形機器人各具特色,引燃現場氣氛。從跑贏賽事到跑通產業鏈,這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其實也是一次對人形機器人行走、奔跑、全身協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全方位檢驗。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馬拉松”才剛剛開跑。
2小時40分42秒,“天工”奪冠。在過去的三個月里,為了備戰這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研發團隊陪同“天工”機器人,完成了一次次的場景測試和研發創新。從最初的遙控慢跑到采用電子信標領跑,再到最后達到最快12公里的奔跑時速,機器人在散熱、零部件穩定性、整機可靠性、算法優化、電池續航等方面突破了一系列曾經的瓶頸。
Bsports必一體育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力介紹,人形機器人半馬順利完賽,對機器人產業有很好的帶動和引領作用,迅速的形成樣機,從樣機有很好的供應鏈體系的供應。推進機器人進工廠,機器人進學校,機器人進家庭,用這些需求來帶動創新研發和制造,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
在半馬賽場上,成績并非唯一焦點。機器人在奔跑中更換電池、有的機器人需要給關節噴制冷劑降溫、有的則用上了仿生面孔這些細節都吸引著外界關注。賽事背后,高密度電池、一體化關節、智能傳感設備等關鍵技術正在加速成熟,展現了我國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新興技術交叉融合的“競爭高地”上的綜合實力。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從實驗室逐步邁向產業化。此前有數據預測,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專家表示,人形機器人主流產品已經實現了“站得住、走得穩、跑得快”,正加快從“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用起來”轉變,在制造場景加快落地。例如,輔助汽車生產線裝備作業、助力智能分揀搬運等。央地共建了具身智能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產業集聚發展。